tel: 13309269667
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咨讯

与“碳”同行的水务行业,机遇和方向顺风抓

所属分类:行业咨讯    发布时间: 2021-10-14    作者:admin
  分享到:   
二维码分享

2021年8月30日,《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已经于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再次强调要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时值第二轮第四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全面启动,针对5省和2家央企进行为期1个月的进驻督察行动,本就热度不减的减污降碳话题,再冲高峰。

以“十三五”开辟的环境保护新局面为基,自“十四五”开局以来,国家、地方以及社会各界展开了新一轮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减污降碳攻坚战。

如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保护所代表的重点流域综合治理;华北、华南、中西部地区等差异化的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以及污水处理厂“低碳化”变革等细分板块成为水务市场接下来关注的焦点。

长江-黄河

近两年,“长江大保护”命题带来的影响有目共睹,“关改搬转”不在少数,升级改造需求更是数不胜数。

9月2日,财政部发布《关于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财税支持政策的方案》,明确了加大对沿江省市的生态保护补偿力度,统筹考虑沿江省市节能减排、生态保护和修复治理带来的财政减收增支情况,推动沿江省市加强城镇污水管网更新改造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国家绿色发展基金首期规模885亿元,存续期间主要投向长江经济带沿江省市等一系列要求。

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个省市相关项目都将受益,应了业界那句热评“真金白银支持长江经济带绿色和高质量发展”。

黄河流域治理也是不遑多让,除了有望尽快落地的黄河保护法将以黄河流域治理顶层设计的姿态引领未来沿黄地区环境保护工作外,发改委和住建部近期联合下发的《“十四五”黄河流域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实施方案》,发改委、工信部、生态环境部、水利部4部委发布的《关于“十四五”推进沿黄重点地区工业项目入园及严控高污染、高耗水、高耗能项目的通知》强势加码。

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山东省、河南省、四川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等沿黄地区迎来了严峻考验,也伴随着产业升级转型的巨大机遇。

差异化治污

从环境保护工作方法论上看,“因地制宜”的方针自精细化管理路线敲定后就贯穿始终。表现在入河排污口排查的“一口一策”,环保技术帮扶的“一厂一策”,农村污水治理的“一村一策”等各个方面,不同地区的差异化治污显然是必经之路。

以未来污水处理发展的主要方向——资源化利用为例,年初10部门发布的《关于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到2025年,全国地级及以上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5%以上,京津冀地区达到35%以上”,从目标上就凸显了差异。

再者,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地下水供水量相较仍偏高,当然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内蒙古等地的数据在持续下降,不过也不掩其监管力度大,受关注度高的事实。在此基础下,地下水综合治理的需求,无疑会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据《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行动方案》,到2022年,京津冀地区地下水超采量压减率要超过70%。

那么从另一个方向探讨,以上述提到的流域治理概念为引,东部、中部、北部、西部从水文特性、经济条件、河湖水系连通特点,以及不同地方政策的支持等各方面细研,也需要从差异化治污上谋求统筹、科学、可持续,以及具有地方特点的水生态环境管理模式。

“低碳化”变革

各行各业,包括石油、化工、制药、冶金、钢铁、电力、食品等终端行业都需要这5个字,而污水处理厂由于其特殊属性,如何实现“低碳化”也作为热议话题为人所熟知。2%左右的碳排放量占比蕴含着巨大的节能减排效益,其市场需求不容小觑,尤其是工业大省集聚的华南地区。

施行“低碳化”变革是既定规划,对于水务行业来说倒也踩在了一个微妙的时间点上。需要明确的是,“双碳”目标下的节能减排思路是不能变的,这已经成为市场竞争的下一个夺分点。“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也具备抓住下一个5年甚至10年发展契机的条件和价值。

再者,我国补短板、强基建的主基调未变,在宏观政策支持的基础上,金融手段的支撑作用越来越强劲。据悉2020年,我国水务建设、生态保护等水务项目发行专项债金额合计3223.71亿元,是2019年发行金额的4.26倍。2021年另一个好消息是,《城镇供水价格管理办法》出台,“准许成本加合理收益”为长期处于低水价水平的现状找到了新突破口。

综上,除了社会责任,水务行业有了更多空间和动力去推动“低碳化”变革。

总结

减污降碳新形势初显端倪,环保行业一改“等风来”的传统模式,正在进入持续的顺风周期。水务行业体量大,周期性较弱,但即使受宏观经济和行业政策的影响相对较小,也不可否认在这场与“碳”同行的较量中收获良多。

整体上升态势不变,但随行业“大流”的收益显然将远不如前。寻求新的增长点,抢跑新赛道,或才是谋后市良机的.佳选择。

来源:环保在线


陕公网安备61019702000417